欢迎您访问赣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!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网站浏览辅助工具

今天是: 天气:

【信丰县首届残疾人就业之星】邹喜喜:万物皆有残缺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

发布时间:2025-07-29 信息来源: 赣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作者: 浏览量:

事迹简介

邹喜喜,中小学二级教师,15岁时因意外失去右臂,201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踏上了教师岗位,用左手执笔在三尺讲台上坚守11载。在教学上,她克服种种困难,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教学者,她执教的《黄继光》《古诗三首》等精品课例,多次获得县级、校级教学竞赛的一等奖。生活中,她乐观向上,单手考取驾照,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盘;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、帮助残疾儿童,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关爱。

在信丰县第五小学,有一位受人爱戴的优秀教师——邹喜喜,2008年她因意外导致右肢三级残疾。面对人生的挫折,她以顽强的毅力完成师范学业,自2014年踏上教师岗位后,在11年里,她扎根三尺讲台,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赢得了广泛赞誉,先后获得赣县区、信丰县“优秀教师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黑暗中的微光

1993年7月,邹喜喜出生于江西信丰,15岁那年,一场机器事故无情的碾碎了她的右手,也碾碎了少女对未来的幻想。这段经历成为了邹喜喜很长一段时间的噩梦,长达半年不敢睁开眼睛看残缺的身体,终日要面对名为“幻肢痛”的折磨,这是她与绝望的初次交锋。

命运的转折开始于母亲含泪地劝诫。初三毕业时,她忍着内心的折磨学习如何用左手写字,凭借自身的勤学苦练,提前完成了考试。可当她来到师范学校,却因为空荡荡的袖管陷入了挣扎,她说:“陌生人的异样眼光让我只想去特殊学校”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,母亲的远见让她走上了教育之路,这份“无需重体力”的工作,成为了照亮她人生的第一束光。

从困境走上讲台

师范生活的前两年,是邹喜喜口中“最痛苦最自卑的时期”,为了躲避旁人异样的目光,她终日用黑包遮掩残缺,直到信丰县残联送来免费的假肢,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支点,更是自信的起点。假肢让她无视陌生人的目光,但真正站直腰板的是教育。2014年9月,她通过了教师上岗考试,站上了三尺讲台,为教育事业贡献着她的力量。

初为教师的夜晚她充满自我怀疑:“单手怎么写板书?如何批改作业?孩子们会害怕我吗?”现实的困难接踵而至,握粉笔时无法持翻页笔,批改作业时效率低下,甚至扎头发都需要同事的帮助。当她深陷这些困难的时候,教室里越来越多的温暖点燃了那颗炽热的心——学生曾经写道:“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,我要给老师画上右手”。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她泪流满面,那一刻,她明白了:“残缺从不是教育的枷锁,而是光照进来的地方”。

教育者的星辰大海

11年的教学生涯,邹喜喜用独臂托起无数的梦想,自参加工作以来,她始终坚守爱岗敬业的准则,立足本职,扎实工作,热爱学生,教书育人,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。她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教学者,单手备课到深夜,她执教的《黄继光》《古诗三首》等精品课例,多次获得县级、校级教学竞赛的一等奖。学生作文中“独臂老师教会我勇敢”的句子,印证了她“用残缺传递完整人格”的教育理念。荣誉可以见证成长,从赣县区优秀教师、信丰县优秀教师到校级教学骨干,多项县级的荣誉刻下了邹喜喜奋斗的历程。

    课堂之外,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我们,她靠着自己的努力,四个科目均一次过拿下了C5驾驶证,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盘,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,用手机记录中国的壮美河山,向众人诠释:受过的伤会长出疤,依然可以开出无比美丽的花!她更以“过来人”身份探望残疾儿童,会尽自己绵薄之力,给孩子带去关爱和温暖,她的拥抱让残疾孩子学会了用画笔表达希望。曾经被光照亮过,现在她也成为了光照亮别人。

微光相聚,向阳而生

“幸福是比较级,我们虽不幸却也幸运”,邹喜喜常常对孩子和残疾人朋友分享心得。她感恩假肢补助、驾照培训等政策,更将社会关爱转化为行动——社会给予温暖的光,我们便要吸收光、追随光、成为光、散发光、做自己的光,他人的光,教育的光!

在“向阳而生”的信念之下,11年的三尺讲台,她传递着“万物皆有残缺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”的生命哲思,当个体的意志与时代的暖流相遇,最沉重的钢铁也能长出翅膀,最深渊的裂缝也能透进万丈光芒。

结语

从蜷缩病床的绝望少女,到照亮讲台的光明使者,从“被帮助者”到“传递希望的人”,邹喜喜用独臂拉开了命运的黑幕,让11年的教育路化作破茧成蝶的史诗。当她站在讲台之上,她让残缺本身成为了最生动的生命教材,一只左手,托起了无数孩子的未来。“只要心中有光,脚下就一定有路!”这束从残缺中升起的教育之光,终将照亮更多深渊里的星辰。


【榜样力量】

生命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肢体的完整,而在于心灵的高度。她让每个孩子懂得:万物皆有裂痕,但那正是光照进来的方向。


采访内容

有学生写道:“想给老师画上右手”,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您,这个瞬间对您意味着什么?

邹喜喜:我觉得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。曾经以为我会觉得自己身体残缺了,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,但是这件事情就让我知道,残缺不是教育的局限,身体的残缺并不能局限你人生的发展。然后这个学生他不止做了这一件事,他也做了很多的事情,让我觉得教育真的非常有意义。我们可以把你的爱给别人,也可以感受到别人对你的爱,而且我可以拥有的更多的爱。

您说自己是“从一名被帮助者成长为一名传递希望的人”,这个身份的转变对您意味着什么?

邹喜喜:我觉得刚开始,自己对人生都没有希望,然后后来越来越自信,你就能把这份自信传递给别人,比如传递给学生、给同事、给身边很多的人、像我有的学生他就写作文,他就说他很佩服老师,他觉得我的老师的手虽然这样,但是她依然站在这个讲台上,教育我们,这种事情都让我感觉到我就是传递希望的人了。